廣州市“10.2”空難事件案例回顧分析
? 一九九0年十月二日上午6時57分,廈門航空公司的波音737型飛機自廈門飛往廣州途中,被一名歹徒劫持,要求飛往臺灣,飛機駕駛員在油料不足的情況下,于9時04分在廣州白云機場緊急降落,但飛機在滑跑后階段失控偏出跑道,接連與一架剛從成都飛來無旅客的飛機和一架旅客已登機完畢的飛機相撞,造成一架飛機機頭被切斷,另一架飛機在機翼部斷為兩截,并引起沖天大火,傷亡181人,三架飛機報廢。所造成損失巨大,死傷慘重,這是當時震驚世界的“10.2”空難!
一、情況回顧
?? 當天是國慶節的第二天,上午9時12分,廣州市急救醫療指揮中心(下稱“120”)接到廣州市公安局“110”報警臺電話稱,廈門航空公司一架從廈門到廣州的波音737客機被歹徒劫持,該機在白云機場迫降時撞毀機場上停放的兩架飛機,造成重大傷亡,需“120”緊急調派救護車前往搶救。“120”指揮調度員接報后于9時13分向靠近機場附近12間急救站發出緊急出車指令。各急救站分別在接到指令后的2-5分鐘內出動了救護車。9時20分,救護車陸續到達現場展開救援工作。根據現場反饋的信息,“120”調度員增派6間醫院(包括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眼科醫院)的救護車到現場。在武警、公安、消防人員的大力協助下,至上午10時止,全部傷員處理完畢,現場救援工作結束。
?? 從“120”接警起,受理1分鐘,醫院2--5分鐘派出救護車,到救護車到達現場5分鐘,院前反應時間為8分鐘。從救護車到達現場開展搶救至結束用了40分鐘。共派出救護車35架次,18所醫院參與現場搶救工作。現場死亡120人,傷員61人,由13所醫院收治。
面對如此慘烈的空難事件,能在48分鐘內全部完成現場搶救和傷員的收治,主要取決于如下因素:
(一)建立完善的急救醫療網絡是提高應急救治能力的關鍵。“120”于1989年12月31日建立,與25間醫院急診科/急救站組成急救網絡,從根本上改變過去廣州市院前急救工作“各自為政、單兵作戰”的狀況。由“120”統一指揮調度院前急救資源,各醫院急救人員和隊伍、救護車和車載設備常備不懈,隨時接受“120”調度,不但出色地完成了日常院前急救任務,而且在突發事件的現場救治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當時,盡管“120”及急救網絡組建時間不長,僅僅是10個月,但是經受住了考驗。在處置“10.2”空難中做到反應迅速,指揮調度得力,急救隊伍召之即來,來之能戰,充分體現了建立急救網絡的優勢。例如,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在接到“120”的指令后2分鐘內救護車開出,就是因為該院作為網絡的急救站,已經建立起急救隊伍和應急機制,所以能在很短時間內出動救護車。
由于當時正值國慶節期間,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事先已經制定了值班預案,院內有三個值班搶救組和三支外科手術隊備勤。所以,當接到“120”的出車指令后,2分鐘內開出了第一輛救護車,其后陸續開出了第二、第三輛,……。10分鐘內各級領導和職能部門進入指揮崗位,15分鐘內召集起近2000名醫務人員投入搶救,30分鐘后備血20000毫升,手術室全部開放。該院先后派出救護車6次,接回傷員24名,是收治傷員最多的醫院。
廣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在接到“120”的指令后,2分鐘開出救護車,隨后立即派出由院領導、專家和內外科醫護人員參加的搶救組,除到現場參與搶救工作外,還協助民航廣州醫院進行尸體處理等清理工作。
除了網絡急救站外,平時“120”還通過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與一些專科醫院之間建立了急救聯動機制。因此當接到“120”的指令后,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眼科醫院立即組織急救醫療隊到現場,參與救治眼外傷的傷員。
(二)通訊通暢是準確指揮調度的保證。急救網絡成立的時候,就建有451.075兆的無線對講機系統,“120”為網絡各急救站和救護車配備了無線對講機,這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系統。在空難事件救治的整個過程,“120”與各急救站、“120”與救護車全部使用對講機通話,做到無障礙通訊,保證指令下達和信息收集反饋迅速。
(三)應急系統與城市保障系統緊密對接是快速處置的保障。伴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安全保障體系日臻完善。急救網絡作為城市安全體系的重要部分,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平時承擔市民的急救醫療服務,當發生突發事件時急救隊伍成為現場處置的首發隊伍,醫療救援成為現場救治的中堅力量。“10.2”空難雖然是一件有“預警”的事件,事發前,武警、消防、公安和民航醫院的醫務人員等應急隊伍在現場待命,已有進入反劫機程序準備,但出現如此嚴重的人員傷亡卻難以預計。事故發生后,現場消防人員馬上滅火,武警和公安人員立即協助將傷員從飛機上搶運下來。民航醫院的醫務人員迅速對傷員進行救治。由于傷亡人數過多,需要向城市急救網絡請求增援。“120”在接到警情后馬上組織調動急救網絡的資源前往現場,除現場搶救外,迅速分流傷員,將傷員全部轉送到網絡醫院救治。只用了44分鐘全部完成現場急救。